Thursday, April 2, 2009

I'm not there

I'm not there.

從什麼巴布狄倫的七段旅程到最近又變成搖滾啟示錄,一直覺得這電影名字翻得不好很怪.
經過多場嘴巴戰爭後的私心猜測,I'm not there應該是隱喻了我哪裡都在.像是狄倫兄的人生.
像是trailer中出現的"he's no one, he's everyone"一般.

話說4月開始107要播.
上一次沒看懂,現在趕緊拿出影評複習一下!


--------------------------------------------------------------------------
by aerymani.

這實在是一部矛盾又極端的電影.
如果你是土生土長美國人 年紀在四十幾歲以上 又會聽一些民謠搖滾的音樂.
也會聽Bob Dylan的音樂的話,也大概知道他的生平經歷,你應該會愛死這部電影.

這個標籤,就像切格拉瓦一樣,是左派青年的通關密語一般.
聽搖滾的不知道狄倫好像就該去進補一下,跟著去看一下.
之前並沒有接觸過狄倫的音樂或生平那我勸你算了.
因為有極高機率 你會從頭看不懂到尾 囧

為什麼找了包括狄倫本人共七個人來扮演Bob Dylan
而且電影中每個人的名字都還不一樣!!!
我的猜測是這是一種致敬手法,熟悉狄倫伯生平大致知道他有過

民謠藍調歌手
傑出抗議歌手
民謠搖滾第一人
福音歌手
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人
環繞美國及世界的吟遊詩人
等多重角色 每一個階段幾乎都達到該領域的顛峰位置
就一般人的常理來看 這實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每一階段細心的安排適合演員來詮釋 我猜測是一種致敬手法


電影的時間場景交錯的極為讓人......
大時間尺度上是有抓住
但短時間的事件安排跟時間交錯極為隨性與錯落
例如沒先解釋1966年著名的重型機車車禍直接進入隱居的狄倫
也先來個福音歌手時期的狄倫
然後又跳回1966年的亞伯廳現場
又用不同的演員演 不同的名字
你說你說 這不是擺明要玩死觀眾嗎

但我想導演也不是新手 以下是我的猜測 為何他這樣剪接

整部電影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主要擺在著墨成為左派巨星 美國良心的狄倫伯
如何看出一切框架的荒謬與虛偽 如同象牙塔般的封閉
自身的奮力超越這社會與大眾的束縛
在六零年代中期燃燒自身完成了一場革命

他在年紀輕輕就達到了所謂文藝青年知識分子一輩子夢寐以求的位置
一個被稱為社會良心的發言者
但他看透了一個群體 一個社群的驕傲與封閉
他不願被貼上標籤 他看出了貼標籤本質上的虛偽
這時他找上了搖滾樂
一個新生十年的樂種 一個當時被目為膚淺 低俗 沒格調
衝浪作愛把馬子的音樂
他只是照著他內心的聲音 擁抱了搖滾樂的音樂
配合他固有社會觀察
唱他所聽 所見 所聞
當時的所謂文藝青年覺淂他墮落了 他媚俗了 他沉淪了
從良心變成俗爛的搖滾明星
大家很一致的宣判狄倫沒資格在那個社群中混了
不管是昔日夥伴還是評論圈還是文藝青年們都一致的惋惜與批判狄倫的沉淪
但他只是誠實的去面對自己而已

狄倫從來不多說什麼 末了他成了巡迴全國的馬戲團藝人
用不可思議的精神力從九零年代開始展開一場又一場似乎沒有終點的巡迴演唱
拿著把積灰已久年少時上面標著"這武器 能殺死法西斯份子"的吉他
吟唱著歌謠 搭著慢車成為了吟遊詩人

以上大抵是電影的核心思想 也大概是狄倫重要生平的轉折

在他年少時 他跑去那許維爾學藝 跟當地的藍調前輩學得一身口琴與吉他技藝
到紐約的第一張專輯 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及力讓自己像個滄桑的老頭
電影開頭的黑人小男孩就是這時期的狄倫
年僅十一歲 卻到處講著事故與跨年齡不搭調的詞語
直到被一個黑人中年婦女點醒 "小子 唱你自己的歌"
不要再唱著大蕭條時期組工會的歌 我們二十年前就有工會了
再搭配上面的主題思想

我猜測導演進入了狄倫的內心世界
狄倫伯生平對抗的包含自己曾為一員的那種小男孩跟那抗議歌手 被貼標籤的身分

好嘛 這世界上有很多自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熱血滿滔 自覺得是搖滾客或是有格調的知識文藝青年們
不管他們之前懂不懂狄倫 一定會為了保持"知識青年應該要來看這部電影"

導演或許是這樣想 才這樣用大量的演員 主配角們也全部不用真名
大量的不按規則時空交錯
大量的美國歷史上重要片段融入(尼克森的電視演說實況等)
每個鏡頭感覺都大量隱喻了狄倫伯跟美國近代文化史的每個吉光片羽或重要時刻


我又不是四十幾歲的土生土長美國人 我又不是像honeypie那樣的狄倫專家
所以我被整了 沒辦法通曉電影中許多劇情或小細節的安排
是不是這樣呢
我不知道 但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但這實在又是一部極好的音樂傳記類電影
儘管我只是個半調子的狄倫歌迷 但看到新港音樂節民謠搖滾誕生的那一刻
看到1966年亞伯廳Like a rolling stone之前他跟歌迷

"Judas"

"I don't believe you"

"You are a liar"

看到他跟瓊拜雅那超越時間的友誼被如實拍了出來 實在是當下都起雞皮疙瘩起來

超過兩小時的電影 有超多時間是OST那些音樂配合著影像上陣
實在是極為過癮跟精采
尤其是Sonic Youth翻唱I 'm not there那邊
配合著劇場級的音響 實在是有種想掉淚的衝動

比起去年葛斯范桑的超脫末日
我更欣賞這部電影的大膽行徑(剪接方式)
跟整部電影無所不在的各時期狄輪音樂上陣
配合著電影院的音響
就是院線上映時我應該會再去看一次


---------------------------------------------------------------------

再同意不過了

Wednesday, April 1, 2009

各種話題

人無法一個人活下去,即使擁有一切天賦,人類社會終究不容許孤單一人。

這樣的機制。

或許我們都是在殘酷現實中追求瞬間的喜悅與感動,
那稍縱即逝的一瞬之光。

----------------------------------------------------------------------

+上星期.

精神耗弱,這樣說好像太慘白.像顆炸彈一樣一直一直一直爆炸,但都在炸別人.
直說下去很過癮,像是揭發了別人的秘密一樣,氣量真小如我.
一點辦法也沒有,壞透了.

卻在聽完臉頰緊貼月球那張後躲起來偷哭.
簡直是原諒了無可救藥的自己.

夜空亮起你的星星 顏色多美麗.
而我的星球自行旋轉 將離你遠去.

如此狀況,在莫名其妙的狀況下被救贖,然後,也就突然好了.
那稍縱即逝的一瞬之光.


-----------------------------------------------------------------------

那接近一種虛脫,瞬間性的,空間迷向,我站在巨大的時空下,往往就要昏厥.
身體大概壞掉到了一個程度,容易累,什麼都完成不了.
終於不得不承認自己近來的挫敗和頹廢.用B群和咖啡和紅茶澆灌自己不是多好的事.

法文週結束了.事先當然也是期待,雖然我不是個好model.其他角色也沒多襯職.
而且當天東奔西跑的心臟差點沒被弄壞.ouf!
某些事也真的不適合我,噢嗯.我還是適合壞脾氣怪女孩.

雖然本來就知道自己是個冷門角色不過還是會有些傷心.
多安兄安慰說反正你是相對非主流就對了,笑到噴淚!
我大概是站錯舞台了.


-----------------------------------------------------------------------

the world might be burning up but that doesn't mean we have to be cynical.
女孩Edie這樣說.

有些事情總是消逝的太早,太突然
渥荷兄跟吸血鬼一樣真是中肯.

-----------------------------------------------------------------------

最後是愚人節我被騙了兩次(我真的很好騙)
可是我今年誰都沒騙到,明年一定把你們整回來!!

這裡還有一些貨真價實的愚人節消息,以遣我被大家被騙的團團轉的悲懷:

Coldplay: 宣佈將與Brian Eno在無重力狀態下錄製新專輯。
http://www.coldplay.com/newsdetail.php?id=374

Bjork: 將取代Robert Plant成為Led Zeppelin的新主唱。
http://www.bjork.com/news/?id=899

NIN: Nine Inch Nails 新專輯Strobe Light開放免費下載,
這張專輯除了由TIMBALAND操刀製作外,更邀集chris martin,
bono, jay-z, sheryl crow, alicia key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