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6, 2014

作品集

我的網站上線了!雖然很多人可能已經從Facebook看到消息。未來的作品會持續在網站上更新,內心的各種垃圾話還是會寫在部落格。

來玩:
https://weilee.squarespace.com/

Sunday, November 23, 2014

[存檔] 導演語錄

廣告影片是一項商業活動,但當然又不僅止於此。除了商業目的,廣告影片大量收編了戲劇藝術、影像藝術、文學、音樂、舞蹈、心理學、社會生活實況、社會事件和問題、全球化或地方化,成為它的體裁。焦慮的人多半對此感到擔憂,他們擔心所有這些正派的體裁都被收編,變成商業牟利的工具。但我願樂觀地相信,正是這種收編,才使得這些亟待關注的體裁,能借重早已無所不在的商業活動,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交流、磨擦、衝撞。透過廣告影片,我們這個儼然就要失去歷史感的荒謬年代,彷彿得到了某種獨特的記載文法--每一部廣告影片,都像是這個荒謬年代最風騷的歷史文本。 - 羅景壬, 2012

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近況報告

忙裡偷閒記錄一下近況跟內心劇場裡的廢話,有空再整理成完整的文章。

  1. 雖然非常喜歡敝校理論跟實作並進的課程,但真的開始之後不得不說實在豪累啊。開學第一天院長致詞時,給我們的九字琛言為“批判思考,永保創造力”。從此之後這句話遍地開花在每個老師寄來的email裡。他們從來不說"Have a nice week",而是"Have a productive/ creative week!"。有時候壓力也是滿大的。
  2. 加入了學校成立的影像記錄團隊Red Dog Productions,當初不管人家有沒有徵人便一股腦的把履歷寄去,沒想到很快就得到了面試跟工作機會。現在還是覺得很幸運。
  3. 因為念媒體理論的關係,最近每天都在跟結構主義的Ferdinand de Saussure, Roland Barthes, Claude Levi-Strauss等一票人物在腦海裡奮鬥。邊讀邊覺得這些人的智商一定比我還高兩百倍(覺得敗北)。但結構主義很有趣啦,期末論文應該會想往這塊發展。
  4. 紐約的公共建設永遠背叛你的期望。

Monday, June 9, 2014

絕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a

義大利國寶級攝影師Luca Bigazzi操刀的電影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a),上一次看他的掌鏡的電影已經是四年前阿巴斯和朱麗葉畢諾許合作的愛情對白(Certified Copy)。怎麼想都還像是昨天的事情,大概是開始某種初老的症狀。

絕美之城是給羅馬的情書,是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的最終篇,是寫給我們這些害怕長大的人的末世預言,以最優雅瀟灑、深陷其中卻不至滅頂的姿態批判上流/現代生活。偉大的城市大概都像這樣,想搬卻永遠搬不走。Lou Reed生前嚷著要搬離紐約一講講了四十多年才終於做好準備,最終仍長眠於他又愛又恨的紐約。


故事的主角傑普在羅馬城裡尋找他畢生渴求的絕世之美,一晚他在深夜的街上遊蕩時遇上了一名金髮的婦人,回眸一看竟然是戲裡扮演自己的芬妮亞當(Fanny Ardant)。一襲黑色洋裝的她年華已逝、美得令人炫目,無保留地微笑。差這麼一點點,連我都覺得這就是了。傑普定睛看著芬妮卻笑了出來,並用法文說"Bonne nuit, Mme Fanny."。兩人分手消失在羅馬的夜幕裡。抓住偉大的瞬間。

Friday, April 18, 2014

First pair of pointe shoes


對我來說人生就是一條長遠的河流,不該有什麼升級或進階之類的想法。但得到人生中第一雙芭蕾硬鞋,大學時候熱音社學長們喜歡講的"人生進階了(還要搭配流淚的表情符號)",突然靈光一閃地闖進腦海裡。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比喻了啦╰(〒皿〒)╯

Sunday, February 2, 2014

從今我們只能在電影裡相見




在我比現在年紀更輕一點的時候,身而為人最大的課題是身邊的人來來去去,大家都在面對成長之痛,必須接受這世界沒有亙古不變的事情。到了最近這幾年,接著的是認識的長輩、喜愛的藝術家一個接一個的傷逝。

Philip Seymour Hoffman畢業自NYU Tisch,出道於1991年,才華洋溢,演過那麼多好作品,同樣把自己獻給毒品和厄運。從以前就知道他嗑藥,我還曾經因為他的一條新聞哈哈大笑(傳出PSH在演某個大片前幾天被警察抓到用藥,開拍當天卻奇蹟似、意氣風發地準時抵達片場)。

再見了Philip Seymour Hoffman,從今我們只能在電影裡相見。